如果有什麼特質是隨著年歲漸長而愈發拿手的,也許是意識到結束的開端。

已經知道好幾個月了,也嘗試說出口成為事實,繼而慢慢沉澱、消化:我的譯者生涯,已經距離盡頭不遠。對於這個「決定/變化/發展」,我並沒有特別傷心或難過,比較關心的是身份的轉換。如同失去小孩的父母沒有名稱,不再有翻譯工作的譯者還能稱自己為譯者嗎,過去十年我以專職翻譯自稱,今後得改稱兼職譯者,還是完全放下這個身份?從1998年進入翻譯所至今,我的人生一直以翻譯為中心,到底「譯者」的定義是什麼?最後一本書出版之後,我是否成為「曾任專職譯者」?當了20年的「譯研所研究生」、「博士生」,乃至於「專職譯者」,未來我該如何介紹自己以何為生?更重要的是,未來我該以何為生。

第一本翻譯小說在200710月出版,至今剛好十年。十年23本翻譯小說的產量在專職譯者來說算很低,兩、三百萬字而已,我很懷疑自己為何沒有餓死在途中。這是我由青年步入中年的十年,也是由澀轉陳的十年。初出道便爭取到夢寐以求的作品,前幾年的時間,我只翻譯喜歡的推理小說,也得到不少與出版社合作的機會。我小心翼翼維持和編輯之間的關係,不過也由於對翻譯的堅持燒了幾座橋。我秉持著求好不求多的心態,寧願和少數出版社維持穩定的關係,而不是貪多而處理不來。我從不認為自己交出的作品完美無缺,總是叮嚀/感謝編輯替我把關。審書工作讓我有機會爭取一些喜歡的作品翻譯,有幾次的譯後潤稿過程和編輯討論得不不亦樂乎,也曾被資深編輯直言沒有那種美國時間逐條討論。好幾本書讓我在翻譯過程中數度落淚,那種「願意為你奉獻出一切」的作品,但出版後一樣直接連紙箱一起收好連打開都不敢。

那一日,即將出版新書的編輯要我列出五本最喜歡的作品放在簡介裡,於是我仔細檢視了自己的出版列表,加上新書剛好六本。都不是暢銷書,都沒有賣得很好,都沒有帶來財富或名氣,可是本本令我刻骨銘心、沒齒難忘。臉書動態提醒我四年前的這本書:「『亨利,他們下手了。回來吧。』明明情節已經很熟悉,想到這句話代表發生了什麼事還是忍不住哭了。有沒有這麼愛哭的推理小說譯者啊~~」

每一本書都是一段難忘的回憶,而我,在這十年裡製造了23個難忘的回憶,也許有些作品不是那麼喜歡,或能引以為傲,卻由於難堪的理由而更加難忘。每一本書都帶我回到那一年的場景:住在那裡,私生活發生了什麼事,甚至當時的天氣、心境。翻譯,是我的記憶。

那麼,是怎麼走到盡頭的呢?

我自認是個嚴謹的譯者,尤其對語意有某種程度的堅持,曾經由於譯稿被改錯,反應後得不到回應,直接寫信給總編輯(當然還是沒有反應,而是立刻被列為拒絕往來戶)。後來我學乖了,老是自斷生路不是辦法,於是我學會在交稿時跟編輯叮嚀:「流暢度隨便你改,語意的改變請務必跟我確認。」編輯的工作越來越吃重,現在已經少有編輯把潤稿寄給我確認了,我只能叮嚀後希望編輯會來問我,然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收到書後不再打開,在書店看到也壓抑拿起來看的衝動:既然不能改變,過去的就讓它過去。這是譯者生涯教我的第一課。

大約六、七年的時間裡,我的稿約很穩定,有固定合作的編輯,也有新的出版社。然後我開始犯下新手才會犯的錯誤:檔期排太滿,高估自己的能力。一本原文12萬字的小說我只排三個月(其實這樣算短了),如果不到10萬字則排兩個月,所以一年至少應該排四到五本。問題是對我而言,翻譯小說有如跑馬拉松,又有如演了一齣戲,我總需要兩個星期的時間休養生息,離開角色的影響才能進入下一本書。因此我給自己的排程根本不切實際。可是,我總是拿一些達不到的目標來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總是處在追趕截稿日的狀態,總是處在疲累的狀態。編輯很有耐性的等我,但我已經沒有耐性等自己。

然後過去三年,我接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書,五本裡面只有一本事先讀過,其中三本是救援其他譯者的爛攤子,不但事前沒看過,也不是很喜歡,翻譯起來很痛苦,沒感覺,不是很在乎。那時我心裡打的主意是:我在幫編輯的忙,後面碰到喜歡的書再請她發譯給我好了。沒想到還沒交稿編輯就離職出國了,我的人情落得無處可討,還落得被新編輯嫌棄我的譯文,當然也沒有再發譯,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這是我一出道就合作的出版社,我不敢去問總編輯我的譯文是否已經爛到他們不願再發譯給我了。

當時我一心一意只想翻好去年底的那本書,那本改變我人生的童書,那本我千辛萬苦問到取得版權的出版社再爭取到試譯機會的小說。我想,當時必定隱約知道盡頭即將來臨,希望不留下任何遺憾。初次合作的編輯客氣的稱讚譯文流暢用心,但我知道這不保證未來還有合作機會。譯完這本書,我的心情異常平靜。對於那些曾經努力爭取但沒有成功的翻譯機會,或是已經完成出版淹沒在書海中的作品,我都已經盡力,沒有遺憾。

與其說我是離開翻譯這一行,不如說我是被這一行淘汰。那一日,已經出國的編輯安慰我說她知道我「不是會刻意巴結討好編輯拿案子的人」,更讓我覺得這個決定/覺悟是正確的。我想,關鍵在於我的能力過於平庸,沒有優秀到讓編輯來搶檔期,也沒有好相處到時時在臉書或社交場合交際,提醒編輯我的存在。更有可能的是,也許我已惡名在外,如十年前剛出道時那樣挨家挨戶推銷自己只是自取其辱。

突然想到前陣子的一個笑話,某醫學院出現醫生徵人廣告,我的高三學生說:「醫生還需要這樣徵人,不知道是長得很醜還是個性太差」。專職譯者接不到案子不外乎能力太差或人際關係太差,我想我是兩者皆是。有些事,我無論如何做不出來。

譯者沒有「辭職」這回事,我也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而且其實還有幾本我很期待的書等著試譯簽約。幾年前訪問得過重要大獎的心儀作家時,他很堅持自己還沒達到事業巔峰,當時我在心裡偷偷翻白眼。如今我知道自己的翻譯生涯巔峰已過,卻也不介意,坦然接受。翻譯教了我人生寶貴的一課,除了放下過去,還有盡力、量力。如果還有新書發譯,我會堅持讀過、喜歡的才接。翻譯就像談戀愛,和沒有感覺的小說談三個月的戀愛不但痛苦,也不值得。

雖然還在和手中這本書奮戰,但我對也許即將到來的結束充滿不捨,譯者生涯惠我良多,如果要送它一面匾額的話。最重要的是,對我的人生而言,如今的我相信舊的機會消失是為了讓新的機會出現,而我對那新的機會為何,非常期待,縱使隧道那頭的光亮也許是迎面而來的火車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isgebeat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