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旅行回來後廢了一星期才開始工作,仗著閱讀速度快,答應的審書留到交稿前一星期才開始看,豈料(?)慘劇發生,剛開工的編輯傳來443頁的半完成稿,這種稿件通常等不得,隨時有可能結案,原本三個星期只要看一本352頁跟288頁的書,現在突然插了一本,然後另一位對我很好的編輯也來湊熱鬧,這本只有277頁,也是急著要。究竟要如何在22天內讀完總長1360頁的四個故事,消化後再寫四份報告,還要上家教,做翻譯?

距離最後一本的交稿期限還有一星期,我已經交了兩份報告,快看完第三本了。

上次寫了【不要查字典】鼓吹訓練閱讀時不要查字典,結果被留了一些酸言酸語,我真的懶得回應。你愛查字典是你家的事,只要你滿意自己的閱讀能力就好。我提供的意見只是代表自己的經驗,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也沒什麼好挑戰的。

由於後來有人誠心發問,我又思考了這個問題,為什麼訓練閱讀的時候不要查字典?加強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尤其如果將來要到國外唸研究所,需要訓練的有幾個能力:

1.   釐清文章脈絡與重點的能力

相信我,等你念了研究所,等著過濾的資料堆積如山,絕對沒有時間一個一個查閱不懂的單字,這時候需要的能力是判斷文章脈絡為何,哪些段落只是在充字數,哪些段落才是需要細細閱讀的重點。哪個段落是介紹,哪個段落是正文,學術論文的結構自成一家,寫作論文時也有遵循的格式。在「訓練」閱讀的過程中,必須練習的是判斷某個你不認識的單字到底重不重要?這個單字是屬於看不懂就完全沒看到重點的那一類,還是只是讀者拿來炫耀字彙的那一類?有了這個判斷能力,面對大量閱讀時會輕鬆許多,也更能抓到重點。而這個能力的養成,就是先藉由不要查字典讀完整篇/本內容,是否仍然理解。

2. 消化內容理解中心思想的能力

一本書從頭到尾讀完了,知道內容是什麼,那麼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如果一本11萬字的英文小說只能用3千字的中文描述故事內容,不可以遺漏重要的梗,該如何判斷、如何取捨?如果你描述的內容與方式攸關此書是否進入繁體中文市場,或出版社可能買到一本爛書,該如何客觀的重述你所讀到的故事?就像讀完一篇(或一本)學術論文,你會如何在論文中用兩句話或一小段交代這本書的內容?作者的立場為何?客觀或偏頗。

3.  判斷文章品質的能力

某次我還在摸索但已得到編輯信任時,拼老命努力讀一本七百多頁、可能得獎的小說,那本書讀得非常吃力,吃力到後來編輯很同情我,叫我不用看完。我覺得整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文學性很強」,編輯一再追問我是什麼意思,我覺得彷彿回到寫論文時的惡夢,每次看到老師眉批「Be explicit!」我就一個頭兩個大,是要多明確?後來我開始幫人改英文之後就懂了,文字運用之間的曖昧與模糊。有些故事內容很平凡,作者卻可以講得很精彩,同樣的,也有作者把特別的故事變得平淡無奇,令人呵欠連連。不止一次,我接到入圍或得獎的小說,閱讀時不斷懷疑此書為何入圍/得獎,最難的是誠實寫出與網路評價相反的意見,或勇敢的說出「真難看!」三個字。

遇到這種問題時,有時我會拿自己的意見對照網路書評,大概知道自己的意見落在正反之間的哪一區,這是一種練習與驗證的方法,不過遇到尚未出版的書稿就哭哭了。

以上這些閱讀所需要的能力都不是從「查字典」得來的,而是以宏觀的方式(相對於翻譯時必須看懂每個字的微觀閱讀),著重於書本/故事的結構與整體性,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至於訓練字彙能力的方法,我覺得還是不要回答好了,以免被鞭。我的字彙很爛,每天都要查一大堆單字(咦?),我指的是翻譯的過程。

前情提要:【翻譯與閱讀】不要查字典

http://uisgebeatha.pixnet.net/blog/post/62243323

arrow
arrow

    uisgebeat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