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307377458.01.LZZZZZZZ.JPG  

     今年已經讀了不少驚豔的書,此書為其一,讓我在夜深人靜之時久久不能自已。

     斯德哥爾摩一個十一月的週五晚上,55歲的文德和查理站在學生宿舍大樓外,本應雙耳皆聾的查理及時警告文德,文德因而逃過一劫,沒有被十六樓墜下的美國人砸到,然而,整整一分鐘後才掉落的一隻鞋子卻砸在查理的脖子上,查理因而喪命。

     查理是文德的愛狗博美犬。

     墜樓身亡的是一名美國記者約翰•克斯納,暫住在學生宿舍一個多月。他來到瑞典的動機不明,房間裡也沒有打鬥的痕跡。對警方而言,克斯納的死不是自殺、謀殺就是意外,雖然克斯納房間裡的打字機上有一封遺書,但由於他美國人的身份較為特殊,警方不得不以比往常更仔細的確認是自殺。話雖如此,警方也沒有找到什麼證據支持克斯納不是自殺的(雖然他們也沒有多積極,參與辦案的警察似乎一個個既懶惰又自私),只等解剖完成,負責的警察就準備簽結了。

     正當讀者開始懷疑這起毫無線索的案件是否只是作者拿來混淆視聽的烏賊戰術時,隸屬斯德哥爾摩中央監控小組的亞內賓探長卻為他最好的朋友,也是斯德哥爾摩最有名的刑事局局長約翰森帶來一則意外的消息:警方發現死者所穿的鞋子在鞋跟處藏有暗格,他們在暗格中找到一支保險箱鑰匙及一張紙片,上面寫的是「正直的瑞典警察」約翰森的名字及家裡的地址。

     約翰森並不認識克斯納,也沒有聽過克斯納的名字,而且他是一個極為注重隱私的人,從來不曾讓自己的私人地址在外流竄。莫名其妙的他開始循線追查,在一家郵局發現克斯納曾經寄了一封「存局代領」的信件給他,既然約翰森並不知道有這封信的存在,當然這封信也沒有人領。而克斯納在寄件時指明若是信件無人認領,則在退回原局後代為轉寄回美國,收件人是他的前女友莎拉•懷斯曼。

     約翰森接下來正好要到美國出差,他向郵局要了莎拉•懷斯曼的地址,打算去問個清楚。從莎拉•懷斯曼的口中,他發現克斯納是個「寧死也不會自殺」的人,而遺書中「在夏日的渴望與冬日終點之間」這種抒情文字也不是克斯納寫得出來的。約翰森並從莎拉口中得知克斯納正在寫一本小說《投效東方的間諜》,資料來自舅舅布坎南,布坎南於二戰過後曾任職中央情報局的前身戰略情報辦公室,專門負責吸收、訓練間諜為美國工作。在瑞典時,他吸收了一名代號為「朝聖者」的年輕人,他不但擔任瑞典與美國情報組織的要角,並在瑞典秘密組織「情報局」的成立中扮演關鍵的角色。然而,隨著這名年輕人在瑞典的仕途順遂,他竟然見風轉舵,轉而投效美國在冷戰時期的頭號敵人蘇聯,並危及瑞典努力維持的中立國地位。整份文件直指這名年輕人的身份便是當今首相,對於這個發現,約翰森認為這些資料已經超過自己所能處理的範圍,決定將這些資料交給首相的特別顧問。

     另一方面,瑞典秘密警察頭子伯格也在徹查克斯納之死。瑞典秘密警察知道克斯納的來訪,也注意到他的行蹤,並派一名年輕女子偽裝成學生滲透入克斯納所住的學生宿舍,以安排潛入克斯納的房間搜索。克斯納墜樓當晚,一切按照計畫進行,克斯納前往拜會一名瑞典友人,負責監看的小組並沒有看到克斯納回到宿舍,接著便傳出克斯納墜樓的消息。

     秘密警察部門的頭子伯格指派最親近的手下警察局長華汀調查。當晚負責潛入克斯納房間便是華汀的手下海德格,海德格原本擔任司法部長的貼身保鏢,卻涉嫌在值勤時擅離職守搶劫商店,並殺死目擊證人,後來由司法部長出面提供不在場證明之後脫身,從此便被華汀吸收為地下殺手。案發當晚,海德格在克斯納的房間搜索時被疑心極重的克斯納撞見,遂徒手將克斯納殺死,他引述克斯納資料中一句「在夏日的渴望與冬日終點之間」偽造遺書,並將克斯納的指紋印在上面後,再將克斯納丟下十六樓的窗外,包括那隻被卡住的鞋子。

     其實,「在夏日的渴望與冬日終點之間」這句話是當初「朝聖者」用來向美國辭去間諜任務所使用的文字。

     約翰森將小說草稿交給首相的特別顧問之後,這份草稿輾轉流到華汀的手上,他告訴了海德格這件事:原來首相是叛徒。知道首相將在沒有隨扈的情形下與妻子電影院之後,海德格事先埋伏在電影院外,射殺了從電影院出來的瑞典首相後便再度遁入地下,兇槍則被華汀處理掉。

     瑞典警方對首相遇刺案不知所措,無從查起,警方內部對於案件的反應一如一開始對克斯納案的態度:自私自利,但求自保;美方亦對「朝聖者」結案。故事尾聲最大的意外是,原來莎拉•懷斯曼在認識克斯納之初就是以語言學家作為掩護的中情局幹員。

故事背景:

     1986年2月28日接近午夜,隸屬社會民主黨的瑞典首相奧洛夫•帕爾梅與妻子看完電影走路回家,在大街上遇刺身亡。兩年後,瑞典警方逮捕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毒販帕特森,並以謀殺帕爾梅的罪名起訴他。帕特森先是被判有罪,但此判決又遭上訴法庭駁回,帕爾梅之死因而成為懸案。帕爾梅接任首相時是當時歐洲最年輕的首相,曾任兩任首相的他被稱為「革命改革派」,受到左派的歡迎,他對冷戰期間美國與蘇聯的外交政策多所批評,譴責越戰、蘇聯入侵阿富汗與鎮壓捷克民主運動,批評當時歐洲諸多共黨政權與世界其他獨裁政權,他並且是第一位在古巴革命後訪問古巴的西方元首。由於他對當時國際政治情勢的強烈發聲,環繞他遇刺的陰謀論亦甚囂塵上,相當於瑞典的甘迺迪遇刺案。

故事結構:

     本書的前60頁似乎是在考驗讀者忍受沉悶、乏味的能耐,又或者是作者藉此過濾讀者。重要線索的鞋跟暗格到第57頁才出現,因此前57頁都在描繪斯德哥爾摩警方某些警員有多麼的厭惡自己的人生與工作,只關心薪水與權力鬥爭,毫無敬業或正義可言,這些懶惰、無能的警察經常有著駭人聽聞的想法(家暴是女人自找的,警察可以趁職務之便佔女性受害者的便宜)。唯一似乎正常,或被譽為「最正直的警察」的約翰森也並沒有典型的英雄情節,他是一個孤獨的人,並非因為與生俱來,也不是因為幼時的創傷,僅只因為他記憶中最快樂的時光都是一個人度過的。這種近乎疏離的描繪貫穿全書,時而讓人摸不著頭緒,卻又帶有真實感,畢竟現實世界裡的警察並不都是好萊塢電影裡的正義化身,壞警察或平庸的警察比比皆是。

     正當讀者開始懷疑是否全書五百多頁都是如此淡而無味時,約翰森和克斯納這一條線以約翰森前往美國告一段落,緊接的是瑞典秘密警察的歷史淵源與架構,帶出以秘密警察頭子伯格為主的另一條線,隨著故事的發展,這兩條線交錯帶出二次戰後中情局吸收「朝聖者」的經過,三條故事線各又不斷穿插以人物與背景為主的副線,因而交織出包含政府內幕、國際間諜、秘密警察、政治鬥爭等錯綜複雜的網狀連結。

     由於約翰森這一條故事線並沒有註明時代,因此讀者一開始被誤導是現代(克斯納案)與過去(秘密警察)的時空交錯,然而隨著故事中提到瑞典網球名將艾伯格贏得冠軍,讀者才得以明白整個故事的時空都是在過去。這是作者的一點小技巧,在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將三條故事線的時空融合在一起,而非在故事章節前由作者註明。到故事中段時,讀者開始明白書名副標題《一宗罪行的故事》指的並不是克斯納之死,而是另有其案,而作者無法指明時空的原因是這個案子影射真實發生過的案件,即瑞典首相遇刺案。

角色人物:

      本書角色眾多,除了三名女性角色之外,其他全都是不討喜的男性警察與政治人物,就連原本是正面角色的約翰森最後都在不自覺的情形下成了共犯。而三名女性角色中唯一較為「正常」的大概只有郵局局長,也許本書原書名「憎恨女人的男人」可以解釋這一點。

      本書的角色並沒有什麼光明面可言,不是沉溺於情色、酒精、就是權力。然而這些角色的背景故事卻描繪出當時瑞典警界與政界的精神層面,讀來亦是可信度頗高的寫實刻畫,引讀者進入那個時空的瑞典社會。

      缺點是由於人物的同質性太高(不是警察就是政治人物),又缺乏突出的性格描繪(正反派角色反差不大),有可能造成閱讀上的障礙,或降低閱讀意願。

作者簡介:

     列夫•帕森是瑞典著名的犯罪學家、心理側寫家與小說家,曾任職瑞典司法部,擔任瑞典警政署犯罪學教授,並經常以專家身份於媒體評論案件。帕森於任職警政署期間向知名記者證實機密文件內容,證實瑞典司法部長與賣淫集團之關連而遭到開除,此事導致帕森差點輕生。他後來將此醜聞寫成第一本小說《Pig Party》,並返回警政署任職。

      帕森最新近的小說《The Dying Detective》獲選為瑞典犯罪小說作家學院的年度最佳犯罪小說獎,被譽為北歐犯罪小說大師。《Between Summer’s Longing and Winter’s End》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考驗讀者閱讀能力、耐性與毅力的小說,封面應加註警語:膽怯者切莫輕易嘗試。與商業化的《千禧年三部曲》大異其趣,以疏離、冷酷的筆法描繪一場盤根錯雜的陰謀,使讀者迷失在層層疊疊的現實迷宮中,冰冷中夾雜著熱情的筆觸,讓人即使在酷暑中閱讀亦不寒而慄。使命感所驅使的冷靜描繪中亦不失黑色幽默、諷刺、震攝人心的個人哲學與令人會心一笑的對話,是一場深度的閱讀體驗。

     然而,對於角色鉅細靡遺的背景描寫亦偶有冗長沉悶之感,作者在字裡行間強烈堅持自己的節奏,不屈服於令人眼花撩亂的娛樂性,透露出對於此書之嚴肅態度。若能體會作者之用心,隨之入戲,則本書成為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在層層疊疊的腐敗官僚及無能警力之下,作者描繪出的瑞典社會狀態豐富而耳目一新,雖然利用了犯罪小說的架構,卻帶入不同的內涵與文字魔力,以其經驗與視角提供對於歷史懸案的獨特解讀。

     此書中的主角並不討喜,也不特別具有戲劇性,但頗具真實感。就作者冷靜的筆觸看來,他如此大費周章的鋪陳人物特性、歷史背景,不是因為不知道這樣寫不討喜,而是一種身為作家、犯罪學家、身為瑞典人的使命感,因此以如此巨大的篇幅寫下瑞典歷史的這一頁,令人聯想到奧立佛•史東的電影《JFK》以及喬治•克魯尼的電影《諜對諜》(Syriana)。

     讀者可能一開始被錯綜複雜的人物及背景搞的焦頭爛額,對冷硬的瑞典歷史與冷戰背景毫無興趣,因距離感而失去閱讀動機,然而,若能放下對於一般商業小說的期待與成見,這是一本帶領讀者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書,另一個就在我們身邊,但較鮮為人知的世界。

 

圖片來源:http://bookreview.mostlyfiction.com/2010/between-summers-longing-and-winters-end-by-leif-gw-perss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isgebeat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