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敢打賭,讀到一本不盡理想的翻譯小說時,十次裡面有九次,你(一般讀者)罵的是譯者,不會是責任編輯,也不會是校對。一般人大概以為譯者交出去的稿件如聖旨般不可更動,所以有問題都是我們的錯;諸不知從譯者交出稿件的那一刻起,其實連譯者自己也無法完全掌握出版後的內容為何。目前為止,我所簽過的合約裡也沒有一條叫做「翻譯內容有爭議時,出版方不得刊登未經譯者同意更動之內容」,也就是說,就算有譯校的過程,我也不知道我改過的地方最後會不會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再被改成我不願背書的內容。

因此,每一次打開編輯寄回待譯校的稿件時,是我最提心吊膽的一刻。光是瀏覽編輯的修改方式,問題與註解,我就知道這本書的命運如何,該不該懷抱期望,還有,是否得多花一份心思保護自己的聲譽。

 一般而言,小說翻譯稿件送回編輯手上之後有幾種不同的處理方式。第一種是不發外(部)校(對),完全由編輯和譯者處理:編輯先看過一次,把修改過的內容和問題交回譯者手上,譯者再修改一次,解決編輯所提出的問題,也許雙方再重複一次這個過程,接下來編輯發排版,有時候排版後也會再讓譯者看一次確認沒有問題,有時候省略這個步驟,一切視需要進行。在這種情形下,譯者和編輯密切合作,直接溝通。只要時間許可,通常我都會要求盡可能多看幾次。

第二種處理方式是先由出版社固定的外校處理,而外校處理的內容也因出版社而有所不同,我碰過有外校只負責處理錯字與用法,如「家具」,「傢俱」;「兇手」,「凶手」。但我也聽說過某財力雄厚的出版社翻譯後經過三道外校處理過程,據說是「文字校」,「邏輯校」,「XX校」(抱歉年紀大了記憶力減退)。我沒有與這家出版社合作過,因此無法評論翻譯所扮演的角色。不過,不論出版社如何處理翻譯交出的稿件,事實上,譯者,編輯與外校都扮演同樣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如果你像我一樣碰到這種「通通校」的外校。

 

我一打開稿件就覺得哪裡不對勁,對方明明使用追蹤修訂,卻有更動之處沒有以追蹤修訂顯示,我得對照自己的原稿才能確認更動處,這表示我無法分辨出自己翻譯的部分與被更動過的部分,也就是說我得一行一行比對,才能確認是否有正確的地方被改錯。平常我不會這麼神經質,是在看到外校的註解之後才大吃一驚。

一開始只是針對瑞典文譯名的不滿,「ne」不可以翻成「芮」,要是「妮」或「內」才可以,不論人名地名是否依照瑞典文發音,都要依照她在網路上查到的譯名或通俗譯名才可以。好笑的是,遇到她不知道該怎麼修改的瑞典文譯名,她就只寫「請查證」,諸不知其實為了書中所有的瑞典人名與地名,不懂瑞典文的我特地花錢找了在台灣的瑞典語老師全部查證過。

接下來外校的註解使我越來越膽戰心驚。小說中的資深記者對新進記者說:「We’ve got to assume it’s murder, right? So we’ll have a story on the actual event.」(原譯:我們必須假設這是謀殺案,好嗎?所以我們要針對事實報導。)

我正在想要改成「我們得先假設這是一起謀殺案,懂嗎?」,就看到外校寫在一旁的註解:「原本(新進記者)即假設是謀殺案,但其他人不甚同意,且從過去完成式以及句尾是 right? 不是 OK? 看來,翻譯應是『我們原本就表示假設這是個謀殺案,對不對?』」

什麼時候have +過去分詞成了「過去完成式」?什麼時候「have got to」這麼簡單的片語成了「原本就表示」?

我腦袋裡立刻響起警鐘,果然,接下來出現層出不窮的例子:

Intifada──原譯:巴勒斯坦反抗軍──外校註:沒有出現巴勒斯坦的字樣。(os:喔,可是intifada就是巴勒斯坦反抗軍的意思啊)

Speed freak──原譯:安非他命毒蟲──外校註:安非他命只是主角的猜測,需譯出嗎?刪除「安非他命」。

os:可是speed就是安非他命)

Shrimp cocktail──原譯:鮮蝦盅──外校註:雞尾蝦(並註:鮮蝦盅為湯品)

到這裡我還很有耐心的為編輯一一註解問題所在,Shrimp cocktail裡的cocktail和雞尾一點關係也沒有,這道菜名的由來是因為上菜時用的容器是雞尾酒杯,而「鮮蝦盅」這個譯名在台灣也已普遍使用。可是,看到外校把「首相的(閣員)同事」改成「首相的屬下」時,我已經一整個不行了,在內閣制的政府裡,首相與閣員本來就是互為同事,首相是「first among equals(平權中之首席)」,並無上司之意,而原文也只用colleague而已。這個人到底是想怎樣呢?

在故事的高潮處,主角打電話向航空公司查詢五週前由特定登機門起飛的班機,航空公司人員表示:「Have you got the time of departure? We can see the flights one day back and six days ahead.」(原譯:你有起飛的時間嗎?我們可以查往回(過去)一天,往前(未來)六天的班機。」

在沒有追蹤修訂的顯示下,這句話被改成「妳有起飛的時間嗎?我們可以查往回一周的班機。」

我眼見苗頭不對,向編輯反應這些問題,並請她把外校原來的修改稿寄回給我,我才不用一行一行比對更動之處,這時我才看到外校在更動處寫下的註解:「one day back and six days ahead 簡單來說就是一週前的班機,應該不需要講得那麼複雜」。

 顯然編輯也同意,因為編輯接受了她的修改,刪除了註解。

無言。

最後再舉兩個例子,然後我就要收尾了,因為這不是翻譯課,是床邊鬼故事。

書中主角的好友患有hypochondria,這其實不是什麼很難的單字,意指某些人一天到晚因為身體上的一些小症狀就懷疑自己罹患嚴重疾病或絕症,珍妮佛‧安妮斯頓所主演的電影「精選完美男」片中主角以及小主人翁即有這種情形。至於這是否屬於精神疾病的範疇,恕我實在懶得查,不過我很確定這個字的意思。在查詢各種資料之後,我決定翻譯為「疑病症/疑病患者」。

在編輯處理過的版本中,這個單字被改成「疑心病」,雖然沒有顯示變更,但我一眼就看到這是把對的翻譯改成錯誤的翻譯。我在註解中解釋「應為疑病患者,疑心病指的是疑神疑鬼」。收到同一系列的第二本小說校對稿時,這個單字同樣被改成「疑心病」,我只好再重新查一次資料,再次註解:「疑心病(paranoia)是一種精神疾病,也叫被害妄想症,患者經常幻想有人要害他們。此處Hypochondria的患者則是經常由於身體的一點點不適就以為自己罹患絕症。這是兩個不同的醫學狀況,拜託不能混為一談。上本書已經改過了,請勿再改成錯誤的翻譯。」

也許真的要拜託才有用吧,到了第三本,「疑病症」就沒有再受到更動了。

另一個例子是muffin。我直接翻譯成「瑪芬」,外校註解:「建議不要音譯,改為鬆餅或杯子蛋糕。」編輯則註解:「請參考是否修改。(以我來說,英文的muffins知道是什麼,但看到瑪芬會遲疑一下)」

這次我已經懶得解釋三者如何不同,只請她們自己用google圖片查詢,並為muffin感到委屈。台北一些知名咖啡店皆提供「鬆餅」,有些是「日式鬆餅」,有些是「美式鬆餅」,但至少原料相同,作法也相同,和muffin有天壤之別。杯子蛋糕的長相雖然類似muffin,但其實原料並不相同,成型後的處理也不同。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是我這個年代的人,曾經瘋過Seinfield,就知道其中有一集就在講Elaine說她只吃muffin上面那一層,希望有人只賣muffin top,然後她的前任老闆就決定試試看,開了一家叫做「Top of the Muffin to You!」的店,可是生意並不好然後Elaine說一定要烤整個muffin出來後再把下半段切掉這樣的muffin top才好吃結果他們照做把下半段給流浪漢結果惹毛的流浪漢因為大家都要吃muffin top……

  

就因為沒聽過瑪芬,不表示muffin就必須委屈自己共用一個並不真的描述自己的名字。

本來是要說翻譯書裡有錯誤的地方不見得都是譯者的錯,也有這種不用負責任的外校隱形殺手存在,結果這一篇鬼故事整個梗歪調掉變成歡樂單身派對,不知道該怎麼拉回來,好吧,既然是星期五下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isgebeat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